那天晚上,我正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北京七拐八绕的小胡同里,车灯扫过斑驳的墙壁,突然瞥见一家小KTV门口贴着张皱巴巴的招聘启事,红漆字体歪歪扭扭地写着“每天一个班起”。我心里咯噔一下,这年头,小场子KTV还这么玩招聘,倒是挺有韧劲儿。这事儿,一下子勾起了我不少回忆。
说实话,我算是个老北京了,对夜生活的理解,小场子KTV占了很大一块儿。那会儿,胡同口的小KTV可热闹了,烟雾缭绕,人声鼎沸,老板是老北京,服务员里头不少是刚毕业的学生,还有不少是附近厂里的女工。大家都是图个乐呵,或者应酬几个生意上的伙伴。我记得有一次,我带客户去一家叫“老地方”的小KTV,那地方不大,但气氛特别好,歌也唱得尽兴,最后结账的时候,老板还给我们免了几个钟头的服务费,就为了让我们多待一会儿。那时候,小KTV就是小北京人夜生活的一部分,接地气,也热闹。
可现在,这“每天一个班起”的招聘模式,就透着一股子不一样。我琢磨着,这背后,肯定是经济账算得细了。现在这年头,人工贵啊,尤其是年轻人,谁不想找个轻松点、自由度高点的工作?小KTV们为了控制成本,只能玩起这种“流水线”模式,每天一个班,换一批人,省下来的钱,自然可以用来提升一下硬件或者服务。这其实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,大浪淘沙,能活下来的,都是会算账的。
再说这人力需求的变化,也反映了北京夜经济的生态。以前,小KTV里的人,大多是附近居民,熟门熟路,流动性不大。现在不一样了,随着城市的发展,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,年轻人来了又走,小KTV也需要不断招新人来维持运营。这种“每天一个班”的模式,虽然对员工来说挺累的,但至少能保证场子一直有人气,不至于关门。
我那次遇到一个在附近小KTV工作的姑娘,她跟我说,她就是图个稳定,虽然每天要上好几个班,但至少能按时下班,还能攒点钱。她还说,现在竞争也激烈,大KTV、网红KTV层出不穷,小场子只能靠服务好老顾客,再吸引一些新顾客。这姑娘的话,让我对这行有了更深的理解。小KTV的生存压力,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。
那这行业未来会咋样呢?我觉得,小KTV不会消失,但肯定会经历一场变革。一方面,他们会更加注重服务体验,比如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,更舒适的环境,更丰富的节目;另一方面,他们也会拥抱新技术,比如用线上平台来招揽顾客,用智能设备来提升效率。总而言之,小KTV会越来越聪明,越来越会“玩”。
说到这儿,我又想起那个招聘启事。其实,这不仅仅是一则招聘信息,它更像是一个信号,一个城市夜生活变迁的信号。北京这座城市,永远不缺活力,永远有新鲜事儿发生。小KTV的招聘模式,就是这种活力的一个缩影。它让我们看到了行业的现状,也看到了年轻人的选择。
坦白说,我挺佩服这些小KTV老板的,他们能在这么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活下来,肯定有他们的过人之处。我也佩服那些在“每天一个班”模式下工作的年轻人,他们能在压力下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,也是一种本事。
再说回来,北京的生活成本高,工作压力大,这已经是共识了。但不管多难,总有人要生活,总要工作。小KTV的招聘模式,或许就是这些年轻人的一种选择。我们外人看着,可能觉得辛苦,但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,这份工作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。
对了,你有没有在北京的小KTV里工作过?或者,你有没有什么关于小KTV的故事想分享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