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路过Energy活力酒吧,门口两个女孩的着装让我愣了三秒。不是那种夸张的性感,也不是职业套装的刻板,而是介于两者之间,像是精心搭配过的日常,但又带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“为出场而准备”的感觉。后来才听朋友说起,他们最近在招“美女”,而且特别强调“纯绿色无任务”。说实话,我第一次听到这招聘时,差点以为是段子,但朋友一脸认真地说,是真的。
这类酒吧在上海不算新鲜,但Energy这种把“美女”和“无任务”直接摆上台面的做法,倒是挺有意思。从商业角度看,这无非是另一种营销策略。你想啊,夜场嘛,氛围最重要,美女是氛围的一部分,但不是全部。如果真要美女帮忙,那叫陪侍,不叫“无任务”。现在这个说法,等于把美女变成了“社交货币”,可以租用,但不用负责。这就像一场没有裁判的足球赛,规则全靠参与者自觉。
我有个朋友,前几年在一家高端会所做过服务员,后来转行做了公关。她跟我说,她刚进那会儿,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。当时有个客人点名要“漂亮女孩”,老板就派了她过去。她没做任何出格的事,就是陪着客人喝酒聊天,客人走了就撤。她说,那感觉挺怪的,一方面觉得荒诞,另一方面又理解商业逻辑——毕竟,有些客人就是图个眼缘,你硬要人家找服务,那不就失去吸引力了?
但站在求职者角度,这事儿就复杂了。坦白说,我一方面觉得荒诞,但另一方面又觉得可能真有人信。这就像爱情,明明知道可能只是玩玩,但有人还是愿意投入。话说,职场里哪有什么绝对的公平呢?有些人靠背景,有些人靠能力,有些人靠脸蛋。脸蛋这东西,用好了是优势,用不好就是负担。我认识一个姑娘,在一家夜店做DJ,长得漂亮,唱歌也好,但老板总说“有她在,客人就愿意多消费”。我的意思是,这既是她的优势,也是她的枷锁。她后来离开那家店,不是不喜欢,而是觉得被定义得太久了。
喝到第二杯时,我突然想到,这让我想起大学时候的社团招新。那时候,有些社团为了凑人数,会暗示长得好看的女孩优先。当时大家也觉得好玩,但后来想想,其实和夜场的逻辑一样——都是用一种“资源”来换取另一种“资源”。只不过,社团里的“资源”是人气,夜场里的“资源”是金钱。我的意思是,人性这东西,从古至今,好像没什么变化。
纯绿色无任务,真的是一场“零和游戏”吗?或许吧。你给我一个机会,我给你一个面子,但最终谁也没占到便宜,谁也没吃亏。这就像一场交易,明码标价,各取所需。但话说回来,如果所有人都这么想,那夜场还怎么玩?总不能变成菜市场吧?
或许,商业的规则,早就超出了我们的想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