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场招人,包吃住?上海人的生存法则再被推到台前
话说啊,最近在上海混,眼睛里的事儿是越来越多了。尤其是夜场这块儿,我算是看着点门道的。你注意没,最近好多排版、发房的地方,门口贴着大红纸,黑字写着“招急缺人,包吃住”。嗯,这事儿吧,说实话,让我有点儿意外,又好像在情理之中。
我呢,在上海生活了小二十年,夜场里的人事,多少也沾点边。以前吧,我还在某个小吧做过排版,就是那种晚上客人走完,把桌子收了,房间打扫干净,然后吧台里的东西归位。那会儿不包吃住,一天干下来,累得像条狗,也就赚那么点辛苦钱。发房呢,我朋友有在高端会所做这个的,每天就是接客人,安排房间,忙得脚不沾地,那更是辛苦。所以,现在看到“包吃住”这四个字,我心里咯噔一下,这年头,连夜场都开始用这招了?
我观察啊,夜场招人难,尤其是排版发房这种基础岗位,这已经是老生常谈的事儿了。为啥?夜场嘛,生意好时好时,但一天到晚,客人总是有的。尤其是上海这种大城市,年轻人消费观念开放,夜生活丰富,酒吧、KTV、高端会所,哪个不是天天爆满?客人一来,桌子要摆,房间要安排,这活儿一刻也停不下来。可年轻人呢,谁愿意干这种又累又没技术含量的活儿?嫌累,嫌没前途,还特容易得罪人——你想想,客人喝高了,或者心情不好,你稍微服务慢了点,或者安排房间出了错,立马就能吵翻天。所以,年轻人不愿意干,能干的人,要么是老家来的,图个稳定,要么就是实在没得选了。
“包吃住”这招,说白了,就是夜场老板们想出来的“省钱”办法,但也确实能“稳住”一部分人。你想想,在上海,一个月工资多少,房租水电多少?光这两样,就得压掉大半工资。现在包吃住,等于直接省下了一大笔开销。对于很多外地来打拼的年轻人来说,这诱惑力太大了。我有个朋友,去年从老家来上海,找了个发房的工作,老板就包吃住。他跟我说,虽然累,但每个月能省下快两千块,这在老家,能干不少事儿了。他还开玩笑说,老板管饭,那菜色嘛,嗯...也就那样,但总比饿肚子强。
不过呢,我这人吧,说话直,这“包吃住”政策,我看啊,既是福音,也是一种变相的剥削。说它是福音吧,确实能帮很多人减轻经济压力,解决燃眉之急。说它是剥削吧,你想想,工资低,没提成,干得多累,就那点钱,还包吃住,等于把人的基本生存需求都打包“买断”了。你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,要么干,要么走人。这跟古代包身工有什么区别?当然,我这么说,可能有点极端了,毕竟现在社会,谁不是在找机会生存呢?
我那次找工作的时候,也碰到过类似的。那会儿我刚毕业,没经验,想找个稳定点的工作,就看到了一家KTV的排版招聘。工资不高,但包吃住。面试的时候,老板跟我说:“小姑娘,我们这儿活儿就是累点,但稳定,包吃住,你肯定愿意吧?”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,没说话。后来还是答应了,毕竟当时我也没得选。干了一个月,累是真累,但确实省了不少钱。那段时间,我每天就是吃食堂的剩饭,觉得人生没啥盼头。但说实话,那一个月,也让我明白了,在上海,生存真的不容易。
夜场行业吧,就是这样一种生态。它需要大量的基础劳动力,但又不愿意给高的工资和好的待遇。年轻人向往着光鲜亮丽,却往往忽略了这些基础岗位的艰辛。包吃住,就像是一根救命稻草,让很多人得以在城市的缝隙里,勉强生存下去。但这也反映了上海这个城市的压力有多大,年轻人面临的困境有多深。
我看着那些“招急缺人,包吃住”的牌子,心里五味杂陈。一方面,我理解夜场老板们的难处,生意不好做,成本压力大;另一方面,我也替那些不得不选择这份工作的人感到惋惜。他们中的很多人,可能跟我一样,只是想在上海这个大城市里,找一份安身立命之所,却不得不接受这种“不完美”的安排。
那会儿,我朋友跟我说,他做发房的时候,遇到过个特别难缠的客人,喝多了非要住最好的房间,还不给钱。他跟客人磨了半天,客人还是不依不饶,最后还是我朋友自己掏钱结了账。他说,那一次,他觉得自己像条狗。我听了,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。这些基础岗位的工人,他们拿着微薄的工资,却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委屈,你说这公平吗?
不过,生活就是这样,不是吗?有光鲜亮丽,就有默默无闻;有轻松自在,就有辛苦付出。上海这个城市,就是这样,它给了你机会,也给了你压力。你能选择什么,取决于你自己的能力和运气。对于很多人来说,“包吃住”可能就是他们能抓住的最好机会。
我看着那些还在夜场里忙碌的身影,心里忽然有点感慨。他们中的每一个人,都有自己的故事,都有自己的无奈。也许,我们不应该轻易去评判他们的选择,而是应该去理解他们的处境,去思考这个城市到底给了他们什么,又夺走了什么。
夜场招人,包吃住,这现象吧,它不仅仅是一个招聘信息,它更像是一面镜子,照出了上海这个城市的真实面貌,也照出了我们这些普通人的生存状态。嗯...生活嘛,就是这样,有苦有甜,有笑有泪。只要你不放弃,总能找到自己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