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京这地儿混了十几年KTV,我算是看明白了,这行当里头,有些事儿,外人看着挺玄乎,其实里头道道深着呢。就说现在这“公司内部直招高消费、生意火”的现象吧,我注意到这事儿在北京KTV圈里越来越普遍,尤其是那些定位高端的场子,好像都挺青睐这种“内部挖潜”的方式。那这到底是咋回事呢?
话说回来,这“内部直招”为啥火?尤其是在高消费这块儿,不是没道理。你想啊,高端KTV的活儿,最要紧的是啥?是服务,是体验,得让人感觉舒服、独特。这年头,找个真正懂规矩、有眼力见儿、还能跟客人聊上几句天、甚至能来点即兴小才艺的员工,难啊!外面市场上招人,要么是经验不足的小白,需要时间培养,成本高;要么就是来钱眼儿大的,待不长,服务跟不上就撂挑子。但公司里头,尤其是那些干了几年、对公司文化、服务流程门儿清的老员工,他们心里有数,知道怎么跟客人打交道,怎么处理突发状况。这帮人,你招他们,效率高,成本相对低,而且他们心里有底,不容易出岔子。我以前待的那家店,老板就特信这套,他说:“外面的人,你教也教不会那股子劲儿,都是老员工,心里有杆秤,知道啥叫服务,啥叫生意。”这话糙理不糙,高消费这行当,靠的是口碑和细节,老员工这点,是新人是比不了的。
说到这儿,我不得不说说这高消费KTV为啥现在生意这么火爆。北京这地方,有钱人多了,消费观念也变了。以前大家可能更愿意去五星级酒店的酒吧,现在嘛,更追求私密性、个性化和体验感。高端KTV正好满足了这些需求。那点儿空间,布置得好,服务到位,唱歌、喝酒、聊天,还能搞点小活动,比在酒店大堂里喝一杯有意思多了。而且,现在这代年轻人,尤其是那些企业高管、明星网红,他们圈子小,愿意在私密的地方见个面,放松一下。我见过不少这种客人,坐下来,点最好的酒,让最好的歌星唱,服务员围着一圈伺候,那叫一个舒坦。生意火爆,我看主要就是这帮人撑着的。他们不差钱,就图个乐呵和排场,而且他们很挑剔,对服务要求极高。这就逼着KTV必须用最好的员工,最好的设备,最好的环境,才能留住他们。所以,你看到那些生意好的高端KTV,门口车水马龙,里面热闹非凡,那都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。
我呢,作为圈内人,对这事儿感受最深的就是,这行当挺累的,但有时候也挺刺激的。我以前就认识一个叫李姐的,是我们那家店的服务总监,跟着老板干了快十年了。她这人,特有范儿,跟客人打交道,那是真有一套。客人喝多了,她会不动声色地帮忙挡酒;客人心情不好,她会找机会劝慰几句;客人想听什么歌,她比客人自己还清楚。她手下那帮服务员,哪个是啥性格,哪个适合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,她都门儿清。有一次,我亲眼看见一个喝醉了撒野的客人,把杯子摔了,差点动手,是李姐几句话就给劝住了。她说:“大哥,您是懂音乐的,来这儿就是图个乐呵,别把气撒在这儿。”那客人听完,愣是笑了,说:“你这话说的,我服了。”你看,这就是高消费KTV的服务,不是简单的端茶倒水,是艺术,是技术,更是人情世故。
当然,这模式也不是没挑战。我注意到,现在这帮老员工,尤其是像李姐这样的骨干,其实挺焦虑的。一方面,他们觉得自己是公司的功臣,但工资待遇有时候跟不上付出;另一方面,他们担心自己干不动了,或者被年轻人取代了。我认识一个哥们儿,以前是台柱子DJ,现在年纪大了,老板想让他当培训师,他干得挺不情愿。他说:“我唱了这么多年歌,嗓子都哑了,现在让我教新人,我实在没那耐心。”这话听着挺矫情,但也是实情。高消费KTV这活儿,对体力、精力要求都高,年轻人精力旺盛,学东西快,有时候确实比老员工更有优势。而且,这行当流动性大,今天你看得起的人,明天可能就走了,找新人培养成本高,风险也大。我预感,未来这事儿,可能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留住人。
说到未来,我觉得这行当还得继续发展,但方式可能要变。现在这“内部直招”的模式,我看短期内是没啥大变化,毕竟它确实有优势。但长期来看,人才流动性大、服务同质化、监管政策变化,这些都是潜在的风险。比如,现在有些地方对KTV的监管越来越严,对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,这既是挑战,也是机遇。KTV得想方设法提升服务品质,打造自己的特色,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。而且,我觉得吧,光靠“内部直招”也不行,还得打开思路,吸引更多有才华、有想法的年轻人进来,给这行当注入新鲜血液。
话说回来,不管咋样,这北京KTV圈里的“内部直招”和高消费生意火爆的现象,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。它反映了北京这地方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变化,也体现了KTV行业在应对市场挑战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。作为圈内人,我既看到了这其中的机遇,也感受到了其中的压力和挑战。未来会咋样?谁也说不准,但我觉得,只要能真正把服务做好,把体验做足,把人留住,这行当总有它的市场。毕竟,这年头,谁不图个乐呵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