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北京这天气,闷得人有点喘不过气,我坐在后海附近一家开了好多年的酒吧里,看着窗外人来人往,突然刷到一条信息:“哈特艺术沙龙酒吧急招佳丽日结”。哈特?我有点印象,好像是附近挺有名的一家地方,搞点艺术展览、音乐演出什么的,没想到也搞起了这行当。
说实话,我心里咯噔一下,但没觉得意外。北京这地方吧,什么都可能发生。我身边就有朋友,为了钱,干过不少“短期项目”,有的风光无限,有的呢,也就那样。这年头,谁还没算过一笔账,或者逼到绝境过?只是这条信息,直接把“日结”和“佳丽”挂在一起,显得有点赤裸裸的,像是在用最直白的方式,把某些东西明码标价。
我端起酒杯,抿了一口,有点辛辣。这让我想起前几年,我在798附近待过一阵子。那地方艺术氛围挺浓,但也鱼龙混杂。我见过一些年轻人,拿着画笔,穿着破洞牛仔裤,谈吐不凡,但转头就去酒吧做驻场,或者接一些“日结”的活儿。他们嘴上总说“追求艺术,不为五斗米折腰”,但日子总要过,房租、生活费,哪样不要钱?有时候看着他们,我挺复杂的。一方面觉得他们挺可怜,被现实逼得有点变形;另一方面,又觉得他们挺清醒,知道怎么在规则里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。
这让我想到,北京这城市,就是个巨大的磁场。它吸引着无数人,有梦想的,有闯荡的,也有纯粹想赚钱的。但梦想和现实之间,往往隔着一条鸿沟。这条“日结”招聘信息,或许就是这条鸿沟上最显眼的一块石头。它提醒着我们,在北京,生存的压力是真实存在的,有时候,尊严和自由,都得靠钱来撑着。
哈特艺术沙龙酒吧,名字里带“艺术”,这本身就有点意思。艺术,按理说,是精神层面的追求,怎么和“日结”扯上关系了呢?我琢磨着,可能这地方生意不好做,也可能,所谓的“艺术”,在这里只是一个幌子,吸引眼球罢了。更可能的是,这反映了当下的一种心态:什么都商品化,连艺术都不例外。艺术本身,或许已经变成了可以买卖的东西,只是价格,有时需要用别的方式来支付。
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,他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高管,收入很高,但压力也大得吓人。有一次我们喝酒,他跟我说:“说实话,我现在挺累的,每天想着怎么升职加薪,怎么搞定客户,有时候都忘了自己为什么当初要创业。”他当时眼神里,有点迷茫。我们聊起这个,他说:“可能吧,为了钱,为了更好的生活,有时候也得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。”
我的意思是,这和那个“日结”招聘信息,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?都是为了钱,为了生存,不得不做出的选择。只是有人选择在艺术沙龙里,有人选择在互联网公司里。前者可能更直接,后者可能更隐晦。但本质上,都是人在现实面前的妥协,或者说,是人在现实面前的挣扎。
这让我思考,金钱和尊严,到底是个什么关系?有人说,有钱就有尊严。这话听着挺刺耳,但仔细想想,好像也有点道理。没钱,连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,尊严从何谈起?但有钱了,就一定有尊严吗?我看不尽然。有些人,有钱了,反而失去了自我,成了金钱的奴隶。
自由和束缚,也是一对矛盾体。我们总说要追求自由,但自由往往需要代价。那个“日结”招聘信息,或许就是束缚,是为了获得某种自由(比如更好的生活)而付出的代价。但这个代价,是否值得?每个人的答案,可能都不一样。
北京这城市,就是这样。它给了你无限的可能,也给了你无尽的挑战。它让你看到梦想的光芒,也让你感受到现实的冰冷。那条“日结”招聘信息,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北京的一部分真相,也照出了人性的复杂。
我喝完杯里的酒,看着窗外,北京的夜,依旧繁华。我忽然觉得,这城市里,有太多这样的人,为了生活,为了梦想,为了尊严,也为了那点可怜的自由,在不断地挣扎着。而那条“日结”招聘信息,只是这挣扎中最显眼的一抹色彩。
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,也不知道自己是否也会遇到类似的困境。但我知道,无论遇到什么,都得想办法活下去。这或许就是北京人,也是我,活着的意义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