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帮北方朋友找双皮奶被坑得怀疑人生。他带回的"顺德双皮奶"塑料盒里居然结着冰碴,奶皮薄得像外卖小哥的工牌。这让我想起2003年第一次去黄飞鸿纪念馆时,被门口卖"双皮奶肠粉"的阿婆坑得连鞋都忘了穿——她端来的那碗根本是水牛奶勾的浆糊。
说到这,必须扒开双皮奶的"两皮"之谜。1940年代陶陶居师傅传下的秘方里,凝固点温度必须卡在82℃±2℃之间。当年我跟着师傅在祖庙旁茶楼学艺,他拿竹筷敲碗沿说:"这声音要是像敲铜锣,说明奶皮够厚。"现在电炉上蒸的奶皮总像塑料膜,南风灶的炭火才是真·传家宝。
(突然想到...)2010年广交会外宾试吃时,有个德国教授把双皮奶蘸均安蒸猪肠吃。当时我气得想捶他桌沿,后来想想人家说得对——双皮奶本该是咸甜双修的。现在年轻人非要把它当甜品,活该被网红店坑得怀疑人生。
工艺篇得从糖浆配比说起。2015年参与修订《佛山传统甜品制作规范》时,我们吵了三天才定下来:每500ml水牛奶配35g绵白糖,pH值控制在6.8-7.2。有次跟老匠人在华盖路茶楼争执,他坚持用石臼捣糖,我拿量杯怼他:"老广食俗观察者?你捣完糖浆粘满老茧,算哪门子观察?"
说到老字号,得提1998年开业的"双皮奶专门店"。老板娘阿珍至今用竹蒸笼,她家奶皮厚得能托住硬币。不过2021年茶楼出现"双皮奶+姜撞奶"混搭,我当场拍桌:"姜撞奶是咸的!双皮奶是甜的!你这是在搞分子料理还是化学实验?"结果那家店现在日均翻台20次,比我当年修订的规范还成功。
(突然想到...)2017年跟某老匠人吵竹蒸笼温度,他非要我摸蒸笼内壁:"这温度像摸到外婆的梳妆台。"现在新派店全用电炉,奶皮总像初恋的口感——明明很绵密,就是少了点扎心的真实。
重点探访的5家店得按老规矩排:华盖路阿珍的竹蒸笼(奶皮能压10元硬币)、祖庙旁的"双皮奶专门店"(姜撞奶配双皮奶被食神杂志评为年度混搭)、岭南天地新派店(用均安蒸猪肠做蘸料)、大沥镇阿伯的糖水铺(用2008年逢简水乡发现的古法竹筒蒸)、还有个隐藏摊——卖双皮奶配均安蒸猪肠的肠粉店。上周去吃发现老板娘居然是我2019年500份问卷里问过的"最常吃双皮奶的佛山人",她边擦汗边说:"肠粉要配双皮奶?我阿婆当年就这吃法!"
给游客的冷知识:别信网红店推荐的"双皮奶+红豆沙",这搭配是2018年某美食博主瞎搞的。真·老广吃法是双皮奶配均安蒸猪肠,咸甜碰撞得比初恋还上头。不过本地人知道个秘密——每次吃双皮奶前,闻到奶香喉咙会发痒,这是水牛奶乳清蛋白在搞事情。
(突然想到...)2008年在逢简水乡调研时,发现某阿婆用竹筒蒸双皮奶。她儿子现在开连锁店,居然把竹筒蒸法写成专利。有次我拿温度计测,发现竹筒蒸出的双皮奶凝固点比电炉高2℃,难怪奶皮能托住硬币。不过现在年轻人非要把竹筒当文创周边卖,我气得想拿硬币砸他们脑门。
最后给本地人提个醒:每次吃双皮奶都像在吃外婆的梳妆台,因为真正的双皮奶里藏着水牛奶的乳清蛋白层。下次去华盖路阿珍家,记得摸蒸笼内壁——那温度像摸到外婆的梳妆台。至于游客,千万别买"双皮奶+红豆沙"的混搭套餐,那口感啊,简直比初恋还上头。
(突然想到...)2015年修订规范时,我们差点把"竹蒸"写成"炭火蒸"。有老前辈拍桌:"炭火蒸的叫双皮奶,竹蒸的叫双皮糕!"现在终于理解当年跟老匠人吵竹蒸温度时的执着——有些东西,得像奶奶织毛衣那样慢慢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