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杭州浙商会商务KTV直招这事儿,我真是有点感慨。夜幕降临的杭州,灯光璀璨,龙井的茶香似乎也混着酒精的微醺,在钱江新城的霓虹灯下翻滚。我们浙商,讲究的就是一个资源整合,一个圈子文化,这商务KTV,自然就成了不少场合的“非正式”舞台。最近这直招佳丽的风声,我听说了不少,也和几个在圈子里打滚的朋友聊了聊,心里头五味杂陈。
其实,这直招的动机,说白了,无非是几样。第一,资源对接。浙商圈子大,生意多,KTV嘛,就是个天然的社交场所。直接招人,保证“懂行”,能迅速融入这个圈子,为商家和客户都搭起桥梁。第二,文化展示。我们浙江人,讲究的就是一个“精明”和“体面”,KTV的环境、服务,都是门面。直招,至少在管理上,商家觉得更能掌控,也能更好地展现所谓的“高端”和“规范”。第三,行业需求。这年头,想做点正经生意,又不想太累的,KTV确实是个“快钱”行业。直接招人,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,也符合现在这个“效率至上”的时代节奏。
但话说回来,这直招,对参与的人,到底意味着什么?我有个朋友,以前在一家老牌KTV做,后来跳槽到了浙商会旗下的一家新开的店。她说,以前那种地方,靠的是老客户和口碑,现在这种直招的,更像是“流水线”模式,要求高,压力大,但待遇也确实不错。她跟我说,现在每天都要接待各种“大佬”,学的东西多,也累,但她说,这是机会,能让她快速成长。这背后,是她自己的选择,也是她对自己未来的规划。但我想,更多的佳丽,可能并没有这么清醒的认识。她们中的很多人,可能只是想找个好工作,赚点钱,维持生计。这种情况下,直招带来的“规范”和“保障”,到底是好事,还是另一种形式的束缚?
再看看商家,他们当然乐见其成。直招,意味着更可控的人力成本,更稳定的客户流量,更符合他们“浙商”身份的“正规”操作。但这里面,也潜藏着风险。比如,职业发展的问题。这些佳丽,她们的未来在哪里?当她们不再年轻,不再有吸引力的时候,她们又能做什么?商家们似乎很少考虑这些。再比如,个人隐私的问题。KTV这个环境,本身就比较特殊,佳丽们要面对各种客户的“审视”,直招模式下,这种“审视”会不会更加集中和刻意?还有行业规范的问题。直招,确实能带来一定的“规范”,但能不能真正杜绝那些见不得光的操作?我对此,实在不敢乐观。
说到这里,我又想起了一个故事。我认识一个女孩,以前在一家高档KTV做,后来因为一些事情,离开了那个圈子。她跟我说,她曾经很喜欢那个工作,因为能接触到很多人,学到很多东西。但后来,她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像自己了,每天都要装作很开心,很专业,甚至要迎合一些她根本不认同的人和事。她说,她那时候,感觉自己就像一个“工具”,一个用来赚钱的工具。她离开后,花了很多时间才走出来,才找回自己。这个女孩的经历,让我对这直招现象,又多了几分思考。我们是不是在追求所谓的“效率”和“规范”的时候,忽略了一些更重要的东西?比如,人的尊严,人的价值,人的发展?
其实,这直招现象,说到底,还是人性的一种体现。浙商圈子,讲究的是人脉,是资源,是利益。而KTV,作为这个圈子的一部分,自然也沾染了这种气息。直招,只是这种气息的一种表现而已。我们追求的,到底是真正的“商务”,还是另一种形式的“交易”?我不得而知。但我知道,这背后,有太多的无奈,有太多的选择,也有太多的未知。
在我看来,这直招现象,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杭州商业生态的某些侧面,也照出了人性的某些弱点。它既是机遇,也是挑战,既是现实,也是梦想。对于参与者来说,她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其中的利弊,做出自己的选择。对于商家来说,他们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,不仅仅是为了利益,更是为了这个行业的未来。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,我们需要更深入的思考,如何才能让这个行业更加健康,更加规范,更加有人性。
这或许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,但我相信,只要我们愿意去思考,愿意去改变,总有一天,我们会找到答案。而在此之前,我们只能继续观察,继续思考,继续前行。毕竟,生活,就是这样,充满了未知,也充满了希望。